从中西医两个角度看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

前列腺炎,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病。在泌尿外科门诊患者中,约有25%是因前列腺炎就医。该病多见于成年人,青春期较少发生,老年人多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易于并发慢性前列腺炎。

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病因及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常用的诊断方法不够详尽。许多临床医生在治疗前列腺炎的过程中感到棘手和困惑,治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偏重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病人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目前已经认识到前列腺炎不是一个病,而是具有各自独特形式的综合征。这些综合征各有独特的原因、临床特点和结果,因此,只有对它们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在治疗上区别对待,选择合适的方案,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思欲不遂或房劳过度,相火妄动,或酒色劳倦、脾胃受损、湿热下注、败精瘀阻等因素有关,与心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如《素问·痿论篇》所谓:“思虑过度,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过,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医宗必读》亦云:“心动于欲,肾伤于色,或强忍房事,或多服淫秽方,败精流溢,乃为白浊。”由此可见,本病的发生,首先是与不当的性行为有关。房事过度,或忍精不泄,酒色劳倦,劳伤精气,以致肾精亏损。肾气虚弱,精离其位,阴精变成腐浊,败精流酒色劳倦,劳伤精气,以致肾精亏损。肾气虚弱,精离其位,阴精变成腐浊,败精流注,精气不固,遂成精浊或遗精等。或者所愿不遂,相火妄动,情志郁闷,精未外出,化热生火,损伤肾阴。久病伤肾或素体阴虚,房劳伤精或热病伤阴,皆可使‘肾精内亏,相火易炽;水火失济,阴虚火旺,扰动精室可导致本病发生。其次,湿热下注也是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湿热之邪,可由外侵,亦可由内生。外侵者可因外感湿热火毒,蕴结不散,湿热秽浊之邪下注;或者下阴不洁,包皮过长,藏污纳垢,或性交不洁,湿热之邪由下窍浸淫,留于精室,精浊混淆,精离其位而成本病。内生者可由嗜食月巴甘酒酪和辛辣炙煿之品,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积湿生热,下注膀胱;或者肺脾素虚,容易感冒,引动下焦湿热;或者病久伤及脾肾,脾气虚则湿愈难化,肾气伤则精易下泄,以致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发为本病。湿热长期不得清利,相火久遏不泄,精道气血瘀滞;或情态不调,喜怒不时,肝失疏泄,气血流行不畅,脉经受阻,使气血凝滞;或感受寒湿之邪,厥阴之络受损,气滞血瘀,运行不畅,而见会阴、少腹、睾丸及腰骶等处胀痛不适。优思郁怒,久治不愈,耗气伤阴,心肾不交,则又见情志变化,健忘、忧虑、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总之,肾精亏损、脾失健运、湿热下注、精道瘀滞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几个重要环节,而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结为标,标本相夹为患,互为影响,使病情错综复杂。

本病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可导致性功能紊乱。早期因肾阴亏损,相火易动,以阳事亢进或早泄多见;随后阴损及阳,肾气亏虚,则转为阳事不振、性欲低下,甚至阳痿。由于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列腺炎可导致精浆成分改变,使精子活力下降,畸形增多,精液液化时间延长,部分患者可以合并不育症。

二、西医

西医认为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致病菌的类型及发病率与泌尿系感染者相似,其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而由变形杆菌、克雷杆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属、沙雷菌属和其他可见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较少发生。大多数前列腺感染是由单个致病菌引起,但也可由两个或多个菌株或类型的细菌引起。国内亦有不少报道前列腺液培养发现革兰阳性菌,例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粪球菌、类白喉杆菌等引起,但其致病作用尚不确定。引起前列腺炎的病原体还有厌氧菌、L型细菌、淋球菌、砂眼衣原体、支原体、念珠菌等,偶还可查到阴道滴虫,上述病原体需要作特殊检查、培养或PCR检查才能发现。

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感染途径可能有三种,一是经尿道直接蔓延,为泌尿系感染尿液返流至前列腺或前尿道感染上行感染至前列腺;二是血行感染,继发于皮肤、扁桃体、龋齿、肠道或呼吸道急性感染,通过急性传染性菌血症引起前列腺感染;三是淋巴感染,由邻近器官的炎症如直肠、结肠、下尿路病变通过淋巴管引起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见于尿道上行感染,亦可由血行感染,感冒、疲劳、过度饮酒。性欲过度、会阴损伤及痔内注射药物等诱发,前列腺部分或整个前列腺明显炎症,充血水肿以及弥漫性白细胞浸润,甚至脓肿形成。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突然,伴有发热,并具有明显的局部及全身症状和体征。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经尿道的逆行感染,只有少数患者有急性病史,多表现为慢性、复发性经过。病原体多为肠道致病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特点是由同种致病菌引起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在药物治疗期间前列腺液中的微生物保持不变,这是因为这些药物在前列腺液中的积聚能力差,在治疗期间尿液可能变得无菌,症状也可以得到控制,然而治疗的间断性可以导致尿液的再感染和症状的复发。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的典型表现为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和含有脂滴的巨噬细胞。“炎性”前列腺液在非细菌性前列腺液中也十分典型,但是这个发现并无助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确诊。尽管目前已发现某些生化和免疫标志物,如IgA、IgG增高等,但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确诊最好是由从前列腺液中培养出致病菌作出,膀胱镜及尿路造影对其诊断价值不大。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组织学变化并非特异性。一般而言,其炎症反应并不典型,并且比急性前列腺炎更局限,在腺泡周围和内部有各种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并伴有淋巴细胞的局限性浸润。由于这些变化常常也发现在无临床症状的或无细菌学证据的菌尿或细菌感染,因此无助于诊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结石在成年人发病率极高。这些结石通常较少且倾向成串状排列,大多数不能通过直肠指诊或普通X线平片中查到。但是通过B超则通常可以发现。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常可见到多个大的结石,而且常可在骨盆X线平片中发现。无感染的前列腺结石往往不表现症状亦无害。但发生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结石可成为细菌持续存在和尿路复发感染的病源。

正常人前列腺液具有抗菌作用,这与腺液内锌含量有关。锌含量少易患前列腺炎,但口服锌剂对控制感染无效。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最常见的前列腺综合征,其病因尚不清楚。Scheffer等()发现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超过细菌性前列腺炎8倍。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许多临床表现很相似,前列腺液也有较多炎症细胞,但它们还是有重要的区别: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前列腺液培养是阴性的,无证实的泌尿系感染病史。尽管其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及含脂肪的巨噬细胞均增高,但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否由一种尚未发现的致病菌引起尚不肯定,也有可能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只是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失调。

砂眼衣原体是否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致病因素,尚有争论。男性40%非淋菌性尿道炎和35岁以下的多数急性附睾炎因砂眼衣原体感染引起,因此,它可能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但不少研究证明即使有,也不是重要的因素。

夫妇长期分居,盆腔充血,中断性交,长途骑车或驾车,经常坐位工作等常为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因素。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理变化为腺体内有多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血管阻塞,分泌物淤滞,引流不畅。部分腺体缩小变硬。若纤维性挛缩,膀胱颈硬化,则尿流细慢费力。

前列腺痛病人有前列腺炎的症状,但无证实的泌尿系感染病史,培养无感染性致病菌,且具有正常的前列腺液。膀胱镜检查可见轻微至中重度的膀胱颈梗阻,膀胱呈梗阻性改变如小梁、小房等。尿流动力学发现多数患者膀胱颈部及前列腺部尿道痉挛性功能失常。其主要表现为尿流率下降、膀胱颈部不完全性松弛,以及在静息状态下最大尿道闭合压升高。外部尿道括约肌的正常松弛在这些病人排尿过程中很典型,非抑制性膀胱收缩则很少见,因为前列腺痛病人的神经学方面检查正常,所以提示尿流动力学的发现是后天性功能失调。某些前列腺痛病人主要表现为盆底肌痛,这些症状被认为起源于盆底骨骼肌收缩和痉挛。盆腔的疼痛和不适与坐站或其他能导致会阴部肌肉疲劳的活动有联系。直肠指诊显示出的不适来自对肛门和前列腺周围腱及肌肉的触摸,而不是前列腺的触痛。多数前列腺痛病人大多数都经历不同程度的情绪伤害及社会心理方面的异常,许多临床医师认为精神作用在前列腺痛病因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不管什么原因引发前列腺痛,其症状可能是尿道内括约肌痉挛以及盆底横纹肌痉挛的结果,以上两种情况单独或并存,导致前列腺部尿道压力升高和前列腺内尿液返流。

除了常见的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以及前列腺痛以外,尚有非特异性(包括非嗜酸性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结核性前列腺炎、淋球菌性前列腺炎及真菌性前列腺炎等,临床比较少见。

你的分享,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吉林白癜风医院
长沙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vmnc.com/wacs/13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