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羊结核病
病原为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分为3种类型,即人型结核杆菌、牛型结核杆菌和禽型结核杆菌。这3种细菌是同一种微生物的变种,是由于长期分别生存于不同机体而适应的结果。结核杆菌对于干燥、腐败作用和一般消毒药的耐受性很强,日光和高温容易杀死本菌,日光照射半小时到两小时死亡,煮沸时5分以内即死亡。
这3种类型杆菌均可感染人畜。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病羊或其他病畜的唾液、粪尿、奶、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及体表溃疡分泌物中都含有结核杆菌。结核杆菌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即可感染。
山羊结核病症状不明显,一般为慢性经过。轻度感染的病羊没有临床症状,病重时食欲减退,全身消瘦,皮毛干燥,精神不振。常排出黄色稠鼻,甚至含有血丝,呼吸带痰音,发生湿性咳嗽。病的后期表现贫血,呼气带臭味,磨牙,喜好吃土。体温升高到40?41℃。
主要通过结核菌素点眼和皮内注射试验。
主要通过检疫,阳性扑杀,使羊群净化。对有价值的种羊须治疗时,可采用链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对氨水杨酸钠或盐酸黄连素治疗。
2.羊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稀屎痨,是牛、绵羊、山羊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分布广泛。在青黄不接,草料供应不上、羊体质不良时,发病率上升。转入青草期,病羊症状减轻,病情大见好转。
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通过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家畜。幼龄羊的易感性较大,大多在幼龄时感染,经过很长的潜伏期,到成年时才出现临床症状,特别由于机体的抵抗力减弱,饲料中缺乏无机盐和维生素,容易发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病羊腹泻反复发生,稀便呈卵黄色、黑褐色,带有腥臭味或恶臭味,并带有气泡。开始为间歇性腹泻,逐渐变为经常性而又顽固的腹泻,后期呈喷射状排出。有的母羊泌乳少,颜面及下颌部水肿,腹泻不止,最后消瘦骨立,衰竭而死。病程长短不一,病程4?5天,长的可达70多天,一般是15?20天。
对疫场(或疫群)可采用以提纯副结核菌素变态反应为主要检疫手段,每年挣疫4次,凡变态反应阳性而无临床症的羊,立即隔离,并定期消毒;无临床症状但类便检菌阳性或补给阳性者均扑杀。非疫区(场)应加强卫生措施,引进种羊应隔离检疫,无病才能入群。在感染羊群中接种副结核灭活疫苗综合防制措施,可以使本病得到控制和逐步消灭。
3.山羊伪结核病
病原为假结核棒状杆菌或啮齿类假结核杆菌。不能形成芽孢,容易被杀死,在土壤中不能长期存活,但圈舍的环境有利于本菌的繁殖,因此羊群易发本病。
主要通过伤口传染,尤其是在梳绒剪毛时易发,此外如脐带伤、打耳标等,都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途径。
最常患病的部位在肩前、股前及头颈部的淋巴结。淋巴结肿胀,内含黄色的豆渣样物。有时发生在睾丸。当肺部患病时,引起慢性咳嗽,呼吸快而费力,咳嗽痛苦,鼻孔流出黏液或脓性黏液。
主要根据特殊病灶作出诊断。
因为该病主要通过伤口感染,所以伤口要严格消毒,梳绒剪毛时受伤机会最大,对有病灶的羊最后梳剪,用具要经常消毒。处理假结核脓肿时,脓汁要消毒处理。
外部脓肿切开排脓。在切开脓肿时,间或可能使病原入血,引起其他部分脓肿。但待自行破裂有容易造成脓肿乱散而扩大传染。所以最好是在即将破裂之前人工切开。破裂之前表现为:脓肿显著变软,表面被毛脱落,局部皮肤发红。切开排脓清洗后,塞入吸有碘酒的纱布,一般1周即可痊愈。对内脏患病而出现全身症状者,一般治疗无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