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一、A1
1、
B
门静脉与其他部位静脉相比有三个特点:(1)门静脉主干的两端均为毛细血管。(2)门静脉主干中少有静脉瓣存在。(3)门静脉与腔静脉系统之间存在多处交通支,主要有:①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②直肠下端肛管交通支;③脐周交通支;④腹膜后交通支。
2、
E
门静脉高压症的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包括:乏力、嗜睡、厌食、腹胀,呕血为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表现。
3、
D
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呕血或柏油样黑便、腹水及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乏力、嗜睡、厌食、腹胀等)。
4、
D
脏侧门静脉闭锁压(SOPP),正常值为3.92~5.58kPa(~mmHg)。
5、
C
肝侧门静脉闭锁压(HOPP),正常为0.49~0.98kPa(50~mmHg)。
6、
C
慢性肾炎很容易发生腹水而被误诊为肝硬化。
7、
E
门脉高压症:内镜检查最好在出血24小时内进行,阳性率高。
二、A2
1、
D
结合患者的肝病病史以及症状可以考虑该患者为门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呕血或柏油样黑便、腹水及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乏力、嗜睡、厌食、腹胀等)。
2、
A
气随血脱证的证候:患者突然大量吐血及便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舌淡,苔白,脉微。治法:益气固脱。方药:独参汤。
3、
E
Mallory-Weiss综合征简称为M-W综合征,在消化道出血中所占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其在临床上典型的表现为酗酒呕吐后随之而来的呕血。
三、B
1、
B
寒湿困脾证的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浮肿,脘腹痞满,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舌苔白腻,脉缓。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方药:实脾饮加茵陈。
E
瘀血内结证的证候:腹部积块明显,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减乏力,时有寒热,女子或见月事不下;舌边暗紫或见瘀点,苔薄,脉弦涩。治法:祛瘀软坚,兼调脾胃。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第十七单元腹外疝答案部分
一、A1
1、
C
股疝的股环狭小,同时疝内容物进入股管呈垂直而下,突出卵圆窝后向前转折,构成锐角,因此极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2、
C
因股疝极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可出现剧烈疼痛和急性肠梗阻症状。由于局部表现不明显,易被误诊为腹内原因所致的急腹症。
3、
E
股疝不能自愈,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
4、
A
腹股沟直疝的疝内容物常为小肠或大网膜。
5、
C
腹股沟直疝的疝内容物常为小肠或大网膜,膀胱有时可进入疝囊,成为滑动性直疝。
6、
E
早期可试用疝带治疗,但手术加强腹股沟三角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7、
C
一般认为,嵌顿疝超过24~48小时,出现毒血症及严重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表现,有包块皮肤水肿、发红等症状者,应考虑为绞窄性疝。
8、
A
1岁以内的婴儿因其腹肌可随身体发育逐渐强壮,疝有消失的可能,故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内环,这样可防止疝块突出,以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9、
A
腹外疝的发病原因有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两大因素。腹白线发育不良、肥胖所致肌肉萎缩为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排尿困难、慢性咳嗽为腹内压力增高的原因。
10、
C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11、
C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腔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之。
12、
E
有时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或Richter疝。
二、A2
1、
A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体弱者,其基本表现与斜疝相似,但其包块位于腹股沟内侧和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多呈半球状,从不进入阴囊,不伴有疼痛及其他症状。
2、
C
一般认为,嵌顿疝超过24~48小时,出现毒血症及严重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表现,有包块皮肤水肿、发红等症状者,应考虑为绞窄性疝。
3、
B
腹股沟直疝不进入阴囊,股疝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出现,脐疝与题干不符,题干中未提及有切口,所以也不考虑切口疝。故本题选腹股沟斜疝。
4、
B
结合疝出现的位置,以及患者的症状:可降入阴囊亦可复,故本题考虑为斜疝。
三、B
1、
D
腹股沟下修补法适用于较小股疝或老年体弱者。
C
腹股沟上修补法适用于较大股疝或嵌顿性股疝。
第十八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答案部分
一、A1
1、
C
进行性排尿困难是前列腺增生症最重要的症状。
2、
A
前列腺增生症夜尿次数明显增多(每夜2次以上)。
3、
B
复方新诺明能在前列腺液中保持较高浓度,抗菌效果显著。答案选B。
4、
C
尿三杯试验最后10ml为第三杯。
5、
D
睾丸炎与附睾炎的鉴别诊断包括:睾丸扭转,结核性睾丸炎,睾丸肿瘤,嵌顿性疝。
6、
D
一般认为尿中晶体过多(超饱和状态、草酸盐、尿酸盐、磷酸盐等)或晶体聚合抑制物质(焦磷酸盐、黏多糖、多肽、尿素等)减少,以及成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三个主要因素。
二、A2
1、
D
考虑该患者为前列腺增生症气滞血瘀证。证候:小便不畅,尿线变细或尿液点滴而下,或尿道闭塞不通,小腹拘急胀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方药:沉香散加减。
2、
C
结合患者的症状首先考虑该患者为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早期表现为尿频,进行性排尿困难是前列腺增生症最重要的症状。
3、
A
湿热下注证证候: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排尿不利,尿末或大便时滴白,会阴、少腹、睾丸、腰骶坠胀疼痛;伴发热、恶寒、头身痛楚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4、
D
火毒炽盛证证候:睾丸肿痛剧烈,阴囊红肿灼热,若脓成则按之应指;高热,口渴,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法:清火解毒,活血透脓。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5、
A
结合患者的症状及尿液检查首先考虑该患者为肾结石。肾盂内小结石:肾绞痛多突然发作,剧痛难忍,面色苍白,伴恶心呕吐,呈阵发性发作,有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以镜下血尿最为多见。
6、
B
湿热蕴结证证候:腰痛,少腹急满,小便频数短赤,溺时涩痛难忍,淋沥不爽,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药:八正散加减。
三、B
1、
D
肾阳衰微证证候:小便频数,夜间尤甚,排尿无力,滴沥不爽或闭塞不通;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温补肾阳,行气化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E
肾阴亏虚证证候:小便频数不爽,淋沥不尽,尿少热赤;神疲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咽干口燥;舌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治法:滋补肾阴,清利小便。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2、
B
气滞血瘀证证候:病程长,少腹、会阴、睾丸坠胀疼痛,感觉排尿不净;指诊前列腺压痛明显,质地不均匀,可触及结节;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滑。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前列腺汤加减。
E
肾阳虚衰证证候: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小便频数,淋沥不尽,阳痿早泄;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补肾阳。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3、
B
寒湿凝滞证证候:睾丸坠胀隐痛,遇寒加重,自觉阴部发凉;可伴腰酸、遗精;舌淡苔白润,脉弦紧或沉弦。治法:温经散寒止痛。方药:暖肝煎加减。
D
湿热下注证证候:一侧或双侧睾丸、附睾肿胀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疼痛,痛引小腹;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4、
C
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临床表现包括:肾绞痛,腰腹部钝痛,放射痛,血尿以及梗阻。
B
尿道结石表现为突发性尿线变细、排尿费力、呈点滴状、尿流中断,甚至出现排尿障碍而发生急性尿潴留。有时伴排尿痛,并放射至阴茎头部。部分尿道结石可在体表扪及。
A
膀胱结石典型症状为排尿突然中断,并感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和远端尿道,改变体位后可缓解症状。
5、
A
草酸盐(钙)结石:含钙多,棕褐色,坚硬,粗糙不规则,呈桑葚状,X线片上显影佳,多在上尿路发生。
C
尿酸盐结石:黄色或红棕色,质硬,表面光滑,X线片上不显影,多在肾、输尿管发生。
第十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答案部分
一、A1
1、
D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突发肿块,继则剧烈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坠胀不适,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易肿,易脓,易溃,但不易敛,溃后易形成肛瘘。
2、
C
内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以便血、坠胀、肿块脱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3、
A
无痛性间歇性便血是内痔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4、
E
内痔表面为直肠黏膜所覆盖,好发于肛门右前、右后和左侧正中部位(即膀胱截石位3、7、11点处)。
5、
D
塞药法适用于Ⅰ、Ⅱ期内痔。
6、
E
枯痔法适用于Ⅱ、Ⅲ期内痔。
二、A2
1、
B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突发肿块,继则剧烈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坠胀不适,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易肿,易脓,易溃,但不易敛,溃后易形成肛瘘。
2、
D
血栓性外痔可见肛门缘周围有暗紫色椭圆形肿块突起,表面水肿。
三、B
1、
C
火毒炽盛证证候:肛周疼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眠寐不能;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而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或脓出黄稠而带粪臭味;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法:清热解毒透脓。方药:透脓散加减。
D
热毒蕴结证证候: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皮肤嫩热;舌红,苔薄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仙方活命饮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2、
B
湿热下注证证候:便血鲜红,量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还纳,肛门灼热;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渗湿止血。方药:脏连丸加减。
D
气滞血瘀证证候: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门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门缘有血栓,形成水肿,触之疼痛明显;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或涩。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
第二十单元周围血管疾病答案部分
一、A1
1、
D
静脉造影是目前最直观最可靠的诊断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
2、
A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包括:超声多普勒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凝血系列指标检查。
3、
E
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股-腘静脉以及小腿端深静脉处血栓形成。
4、
D
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于髂-股静脉部位的血栓形成。
5、
A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颈、尾三部分。头为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极少的红细胞);颈为混合血栓(白血栓和红血栓混合体);尾部为红血栓(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于红细胞和纤维素的网状块内)。
6、
C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7、
D
疼痛是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而题干问的是体征,其余四项均为体征。
二、A2
1、
B
结合患者的症状考虑该患者为下肢静脉曲张。静脉造影是目前最直观最可靠的诊断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
2、
E
结合该患者的表现考虑初步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患肢可见浅静脉隆起、扩张、迂曲,站立时明显,患肢沉重感,酸胀感,时有疼痛。
3、
D
考虑该患者为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生于髂-股静脉部位的血栓形成。(1)症状患肢沉重、胀痛或酸痛,可有股三角区疼痛。往往在初期时由于病情轻、症状不明显而未加注意,所以往往被忽略或发现晚。(2)体征起病急,全下肢肿胀明显,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胫前可有压陷痕,患侧浅静脉怒张,可伴发热,肢体皮肤温度可升高。左侧多于右侧。
4、
B
结合患者冠心病病史,左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以及心电图检查可以考虑该患者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5、
B
结合患者的症状考虑该患者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早期的症状主要为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可有肢体麻木、沉重无力、酸痛、刺痛及烧灼感,继而出现静息痛。
6、
C
结合患者疼痛、发凉、感觉异常的症状以及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的体征可以考虑该患者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症状:疼痛、发凉、感觉异常;体征:皮肤颜色改变,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营养障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雷诺现象,坏疽和溃疡。
三、B
1、
B
气血瘀滞证证候:患肢小腿沉重,遇寒湿加重,酸痛或胀痛,久立久坐后加重;患肢显见脉道迂曲或扭曲成团,或局部硬结;小腿下部皮肤颜色紫褐灰暗;可伴烦躁易怒或神情抑郁,叹息脘闷;舌质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治法:行气活血,祛瘀除滞。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E
湿热瘀阻证证候:患肢瘀肿,色灰紫暗,漫及小腿全部,青筋隐现,有紫红色索条或肿硬区;小腿溢出污液或附有糜苔,小腿前或侧方瘀肿溃烂,疮口色暗,肉腐失新;伴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尿赤,便干;舌质暗红或紫,伴瘀斑瘀点,苔黄或白,脉滑数或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方药:萆薢渗湿汤合大黄蛰虫丸加减。
2、
A
湿热蕴阻,气滞血瘀证证候:患肢肿胀,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腿胯部或小腿部疼痛,固定不移,发热;舌质紫暗或略红,舌有瘀斑,苔腻,脉数。治法:理气活血兼清热利湿。方药:桃红四物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B
气虚血瘀,寒湿凝滞证证候:患肢肿胀久不消退,沉重麻木,皮色发紫,或皮色苍白,青筋露出,按之不硬,无明显凹陷;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涩。治法:益气活血,通阳利水。方药:补阳还五汤合阳和汤加减。
3、
B
血瘀脉络证证候:肢体发凉麻木、刺痛,夜间静息疼痛,病位有瘀点或瘀斑,皮色潮红或紫红色;舌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红绛、紫暗,脉弦涩或沉细。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D
脾肾阳虚证证候:年老体弱,全身怕冷,肢体发凉,肌肉枯萎,神疲乏力,足跟及腰疼痛,阳痿,性欲减退,食少纳呆,膀胱胀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法:补肾健脾,益气活血。方药:八珍汤合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
4、
C
热毒蕴结证证候:肢体坏疽或呈干性或伴脓出,局部红肿疼痛,或伴瘀点、瘀斑,可有发热,恶寒,严重者神志失常;舌质红绛,舌苔初白腻、黄腻,久之黄燥或黑苔,脉滑数、弦数或洪数。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络。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A
寒凝血脉证证候:肢体肢端发凉、冰冷,肤色苍白,肢体疼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药:阳和汤加减。
5、
A
寒湿证证候: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感,小腿抽痛感。常伴有间歇性跛行,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局部皮色苍白,触之冰凉、干燥;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其他症状并不显著,或伴有迁移性静脉炎。治法:温阳通脉,祛寒化湿。方药:阳和汤加减。
C
热毒证证候:患肢皮肤黯红而肿,趺阳脉搏动消失,患肢如煮熟之红枣,皮肤上起黄疱,渐变为紫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肉枯筋萎,色黑而干枯、溃破腐烂,疮面肉色不鲜,疼痛异常,如汤泼火烧样,彻夜不得安眠,常须弯膝抱足按摩而坐。并伴有发热、口干、食欲减退、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等症状。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6、
A
疼痛是TAO病人最突出的症状。
B
发凉是TAO早期的常见症状。
第二十一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答案部分
一、A1
1、
E
湿热毒蕴证的证候:外生殖器或肛门等处出现疣状赘生物,色淡红,易出血,表面有大量秽浊分泌物,色淡黄,恶臭,瘙痒,疼痛;伴小便色黄量少,口渴欲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化浊利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加苦参、萆薢、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等。
2、
B
尖锐湿疣基本损害为淡红色或暗红褐色、柔软的表皮赘生物。
3、
C
尖锐湿疣潜伏期1~12个月,平均3个月。
4、
C
梅毒的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
5、
B
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疳疮(硬下疳),发生于不洁性交之后约2~4周。
6、
C
淋病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
7、
A
湿热毒蕴证(急性淋病)证候:尿道口红肿,尿液混浊如脂,尿道口溢脓,尿急,尿频,尿痛,淋沥不止,严重者尿道黏膜水肿,附近淋巴结肿痛,女性宫颈充血、触痛,并有脓性分泌物,可有前庭大腺红肿热痛等;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浊。方药: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红藤、萆薢等。热毒入络者合清营汤加减。
8、
B
阴虚毒恋证(慢性淋病)证候:小便不畅、短涩,淋沥不尽,女性带下多,或尿道口见少许黏液,酒后或疲劳易复发;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食少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利湿袪浊。方药:知柏地黄丸酌加土茯苓、萆薢等。
9、
A
寻常型银屑病,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10、
B
亚急性湿疹,皮损较急性湿疹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
11、
C
癣好发于儿童,初起毛发根部出现红色丘疹或脓疱,干后形成黄痂,逐渐增厚扩大,形成碟形黄癣痂,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
12、
C
黄癣:皮损为以毛发为中心的黄癣痂,伴鼠尿味。
13、
E
虫毒湿聚证证候:皮损泛发,蔓延浸淫,或大部分头皮毛发受累,患处皮肤红肿,痂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方药:苦参汤加减。
14、
C
癣的治疗:抗菌疗法常用药物有灰黄霉素和酮康唑。局部治疗:常用药物有2.5%~5%碘酊、10%硫黄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硝酸咪康唑霜剂及洗剂等。
15、
A
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多见于青壮年,小儿少见。
16、
D
带状疱疹以皮疹为簇集性、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神经痛为特点。
17、
A
该患者为肝经郁热证证候:皮疹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泻肝火,解毒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二、A2
1、
E
该患者为尖锐湿疣湿毒下注证。证候:外生殖器或肛门等处出现疣状赘生物,色灰或褐或淡红,质软,表面秽浊潮湿,触之易出血,恶臭;伴小便黄或不畅;苔黄腻,脉滑或弦数。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萆薢化毒汤加黄柏、土茯苓、大青叶。
2、
E
该患者可考虑为淋病-阴虚毒恋证(慢性淋病)证候:小便不畅、短涩,淋沥不尽,女性带下多,或尿道口见少许黏液,酒后或疲劳易复发;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食少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利湿袪浊。方药:知柏地黄丸酌加土茯苓、萆薢等。
3、
D
瘀滞肌肤证证候: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皮损肥厚浸润,颜色暗红,鳞屑较厚,有的呈蛎壳状;或伴关节活动不利;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治法:活血化瘀,祛风润燥。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4、
C
血虚风燥证证候:病程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三、B
1、
D
肝肾亏损证证候:见于三期梅毒脊髓痨者。患病可达数十年之久,逐渐两足瘫痪或痿弱不行,肌肤麻木或虫行作痒,筋骨窜痛;腰膝酸软,小便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治法:滋补肝肾,填髓息风。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E
心肾亏虚证证候:见于心血管梅毒患者。症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下肢浮肿,唇甲青紫,腰膝酸软,动则气喘;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弱或结代。治法:养心补肾,祛瘀通阳。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2、
E
血热蕴毒证证候:多见于二期梅毒。周身起杨梅疮,色如玫瑰,不痛不痒,或见丘疹、脓疱、鳞屑;兼见口干咽燥,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滑或细数。治法:凉血解毒,泻热散瘀。方药: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A
毒结筋骨证证候:见于杨梅结毒。患病日久,在四肢、头面、鼻咽部出现树胶肿,伴关节、骨骼作痛,行走不便,肌肉消瘦,疼痛夜甚;舌质暗,苔薄白或灰或黄,脉沉细涩。治法:活血解毒,通络止痛。方药:五虎汤加减。
3、
A
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疳疮(硬下疳)。
B
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杨梅疮。
4、
C
风热血燥证证候: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红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伴瘙痒;心烦,口渴,大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润燥。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B
血虚风燥证证候:皮损色淡,部分消退,鳞屑较多,皮肤干燥;伴头晕眼花,面色白,口干,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治法:养血和血,祛风润燥。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5、
E
湿热浸淫证证候: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萆薢渗湿汤合三妙丸加减。
B
脾虚湿蕴证证候:发病缓慢,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治法:健脾利湿。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6、
C
黄癣好发于儿童。
E
白癣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D
黑点癣多见于学龄儿童。
7、
B
脾虚湿蕴证证候:皮损色淡,疱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疼痛轻;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C
气滞血瘀证证候:皮疹大部分消退,但疼痛不止或隐痛绵绵;坐卧不安,夜寐不宁;舌质紫暗,苔白,脉弦细或涩。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学习要趁早,医考复习年前就要打好计划,做好准备,天道酬勤!
记得每天坚持听课三小时,坚持21天后,第22天习惯就养成了,主动复习比被动复习效果更好,我们一起努力,加油。今天开始学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