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最为常见。排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时方始发病。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于形成空洞。除少数可急起发病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结核病总的疫情虽有下降,但由于人口众多,各地区控制疫情不均衡,它仍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国十大死亡病因之一。
结核病是古老的疾病,至少可溯至新石器时代,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上都不乏有死于肺结核的名人,比如发明听诊器的法国医师雷纳克、演出电影《乱世佳人》的英国演员费雯丽、日本作家石川啄木以及台湾早期小说家钟理和等。历代名医对结核病都有深刻的认识。明代的李梃《医学入门》指出肺痨六大主症为:“潮、汗、咳嗽,或见血,或遗精”。清朝人李用粹《证治汇补》对结核病的描述:“痨瘵外候,睡中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痰涎带血,咯唾吐衄,肌肉消瘦”。年,德国医师柯霍(RobertKoch)首次发现结核菌。年,爱伯特·卡脉特与介岚发明了卡介苗(BCG),用来预防肺结核,但其成效在近三十年来倍受质疑。年链霉素(Streptomycin)发明,是为第一个有效的抗结核药物。虽然新的抗结核药物陆续被发展出来,然而结核病仍然是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现有6亿人,感染有结核杆菌。大多数的受感染者没有病症,称为潜伏结核感染(latentTBinfection),但其中约5-10%的潜伏感染者会发展至活动性结核;若无适当治疗,一个活动病例平均每年可使10~15人新受感染,病例本人的死亡率则超过50%。若潜伏感染者同时罹患免疫抑制,如爱滋病,每年就有10%的病发机率。年全球有万新发结核病例,万结核死亡病例。大多数结核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其中非洲的人均发病率最高,在28%;但半数以上的病例在6个亚洲国家: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宾(以上依照总病例数排序;若依人均发病率排序,则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某些已发展国家,患结核病的人数有上升趋势,因为不少人的免疫系统因抑制免疫力药物、物质滥用或爱滋病而受损。
爱滋病的蔓延及忽视结核病控制工作令结核病再次成为一种主要的传染病。此外,多抗药性结核及广泛抗药性结核正在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在年宣布结核病是一件全球健康紧急事件,而“终止结核伙伴”(StopTBPartnership)提出“全球结核病防治计划”,其中一个目标是在年前把结核病死亡人数及流行程度减至年水平的一半。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1、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卫生习惯。对结核病患者的痰要焚烧或药物消毒。2、要定时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除此之外,还要按时给婴幼儿接种卡介苗,以使肌体产生免疫力,减少结核病的发生。3、发现有低热、盗汗、干咳嗽、痰中带血、乏力、饮食减医院检查。确诊结核病以后,要立即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