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五):淋巴结的形态学
医院医院傅先水
淋巴结的形态(shape),通常指长径和短径的比值(alongtoshortaxesratio,L/S)。因此习惯上,在乳腺和其它浅表病灶中常用的术语如“形态规整”不适合于淋巴结病变的描述。后者可用在淋巴结“边界”的描述中,如边界锐利/不锐利(sharp/unsharpmargins)。
多数研究者以L/S的阈值2.0为界,将淋巴结的形态分为圆形(L/S2.0)和椭圆形(L/S2.0)两类。椭圆形(ellipticalshape)更多见于良性淋巴结,而圆形(roundshape)则更常见于恶性淋巴结,以此作为鉴别良恶性的依据之一。
但在实际应用中,会发现以L/S的阈值2.0作为鉴别标准,无论是敏感性还是特异性都不理想。一组研究数据显示良性和恶性淋巴结L/S比值分别为2.6±0.8和1.8±0.6,以L/S2.0作为恶性的诊断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and71%(Radiology;:–,作者YangW.T,研究对象香港华人),虽然良恶性两组的L/S均值有统计学差异,但均值的标准差较大,换句话说,良性也有不少是圆形的,恶性也有不少是椭圆形的。
另外一项研究(资料来自印度)则把淋巴结分为转移淋巴结、淋巴瘤、淋巴结核和反应性淋巴结四组,L/S结果为:转移淋巴结:1.2±0.3,淋巴瘤:1.5±0.4,结核:1.8±0.6,反应性肿大:2.2±0.9。以L/S比值2倍作为阈值,发现淋巴瘤和转移淋巴结绝大多数为圆形,而反应性增生则以椭圆形为主,结核则两者均常见(Khannaetal.WorldJournalofSurgicalOncology,9:29)。
Khanna的研究显示淋巴瘤病例L/S2.0很罕见,转移淋巴结更是。若如此,则颈部探及的椭圆形淋巴结基本可除外恶性可能,这当然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和我本人的工作经验大相径庭。我虽然没做过严格的统计学比较,可实际上符合L/S2.0的淋巴瘤病例可以说司空见惯。因此以椭圆形即L/S2.0来除外恶性淋巴结是很不可靠的,还是YangW.T的结论更可靠。
这么说起来好像形态学这个征象没有鉴别的价值了,当然也没有这么悲催,实际上L/S比值还是很有用的,只不过,任何一个征象或一个指标,不可能具有极高的敏感性的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事实上转移淋巴结L/S大于2倍的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对于每天遇到的大量的肿瘤患者(非淋巴瘤),术后或治疗中“例行”来复查超声时,看到椭圆形的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很低,这可明显降低超声报告的假阳性,减少不必要的过度干预。问题出在淋巴瘤,之前提到过,淋巴瘤无论是形态、结构(淋巴门有无)、回声特点、血流分型都呈多样化,即使在同一个患者身上也是如此。因此强调综合分析。下图1中的A,B,C为同一患者,B、C为不同的病灶,图A的采集时间和图B,C相差不到2周,可见椭圆形和圆形的病灶均有。
图1A男性30岁,(锁骨上)淋巴瘤:3.3x1.5cm(L/S2)。
图1B患者同上,椭圆形淋巴瘤病灶(L/S2),选择活检。(JV:颈部静脉受压)
图1C:与图B同一次检查发现的另一个病灶,L/S小于2。
尽管淋巴瘤也有很多的病例,但如果继续抬高该阈值至大于3倍,则这些L/S阈值大于3淋巴结中,淋巴瘤就非常罕见了,若L/S4,则除外恶性的特异性就是%。因此,在圆形和椭圆形基础上,我建议再增加一类形态学分类,就是将L/S大于三倍的称为细长形(slim,纤细,苗条之意)。此类淋巴结可基本除外恶性,这样可大大减少过度干预。虽然这样敏感性也随之下降,即使这样,在良性淋巴结中,L/S3的仍是比比皆是,尤其在腹股沟区,这对于除外恶性非常有帮助,不管这个淋巴结最大径值有多大,如下例(图2)。
图2A,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全景超声),大小4.7x1.0cm,L/S超过4倍,有前列腺癌病史,近期有髋关节外伤,触及大于4cm的淋巴结,临床和患者均有“转移”疑虑。但这是典型的反应性淋巴结,由外伤的机械性刺激所致
图2B,患者同上,继续在髋关节周围探查,发现软组织淋巴水肿(外伤)。
(形态学未完待续)
链接
淋巴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一)
淋巴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二)
淋巴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三)
淋巴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四)
淋巴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四+)
傅先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