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专治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8818.html有宝妈问到,孩子因为感冒,咳嗽的厉害去看医生,医生给开了输液青霉素治疗,结果孩子竟然拉肚子了,还有腹泻的孩子医生给开了输液治疗,但是孩子好像腹泻反而加重了。我曾经因为孩子的事情求教于一位儿科主任,这位主任说,以前我们认为,抗生素相关性的腹泻发病率很低,只有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以后出现了腹泻才会考虑是抗生素引起的,但是,近年来发现抗生素导致的腹泻其实很常见,发病率很高。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是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对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和抗生素的原因。1~2岁的幼儿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等人群的发病风险较高,其次是年老体弱的老人。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抗生素相关性的腹泻可以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和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单纯性腹泻最常见,临床表现轻,一般在应用抗生素4~10天以后出现,主要表现为水样便,一天腹泻3~10次不等,结肠炎的患者腹泻频率较严重一些,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除了水样便以外,还可能有肠绞痛、发热、白细胞的升高,恶心呕吐,从而导致水肿、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体的肠道菌群: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最主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之一,多样化的菌群相互制约,相互群居、相互平衡,并且随着年龄,饮食,药物发生着变化。新生儿出生时候的肠道,是一个有氧环境,只有兼性厌氧菌才能在其中生长,然而在几天之内,肠道开始转变为厌氧环境,厌氧菌如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拟杆菌就开始在肠道内定植。在以后的12~30个月内,婴儿肠道微生物群就发展为和成人肠道一样丰富的微生物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就是菌群失调,原本肠道内菌群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它可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在应用抗生素以后,类杆菌发挥有益的作用,相伴人体终身的原籍细菌被抑制或杀灭,肠道失去正常的防御机制,别的致病菌过度繁殖,引起腹泻。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规范使用抗生素,补液支持治疗,维持水电平衡,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口服或者静脉补液。病因治疗,诊断为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可以用甲硝唑、万古霉素等治疗。适当应用止泻药,如果治疗疗效不好,腹泻还是很严重,为了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可以适当给予止泻剂,如洛哌丁胺。补充益生菌,恢复肠道菌群,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的治疗和预防手段。益生菌有助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性或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诱发因素,很可能就是肠道微生态的失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肠道益生菌组成的特殊活性微生物制剂,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益,还可以用于治疗腹泻,并有效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益生菌能影响致病菌在肠道中的定植,恢复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益生菌能减少肠粘膜的损伤,增加肠道对病菌及毒素的抵抗能力。临床的数据表明,应用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芽孢杆菌等为代表的益生菌以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明显降低。抗生素可使肠道菌群的丰度下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预防性应用能够稳定肠道菌群的平衡。现在临床医生普遍比较重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问题,一方面比从前更加规范应用抗生素,另一方面给予预防和治疗措施。一般会推荐使用由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制成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尤其是大剂量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具有独特的预防作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