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看主检报告中那些“↑”、“↓”,或更多的我们根本无法直接判断的“包块”、“占位”等异常信息?
要知道,健康体检是对身体健康的初步筛查。有些体检指标虽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不见得就高;有些指标本身就呈动态变化,体检测到的只是它在某一瞬间的数值,瞬间就意味着并不是永恒。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指标的“假阴性”或“假阳性”。在很多情况下,就算是医生自己,仅仅根据某项指标的一次“阳性”或“异常”结果,也不能直接下诊断结论。区分不同情况,医生会分别给出建议。
1、重大异常——“进一步检查”无论是化验检查,还是仪器检查,有些体检指标对疾病具有很强的预示作用。如果这样的指标发生异常,但又不足以作出诊断,就必须用另外一种检查方法“进一步检查”。
一般而言,对于常规影像检查有新发现,建议用高端影像学技术作“进一步检查”。比如常规胸部X线片发现肺部有个模糊阴影,常规超声检查肝脏、胆囊、肾脏、膀胱、乳腺、甲状腺等脏器发现结节,不能区别是炎症、结核、肿瘤,建议进一步行CT、MRI或PET-CT等高端检查,甚至建议行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以对病变做定性诊断。
对于常规影像检查有异常,建议增加相关化验指标作“进一步检查”。比如发现前列腺有结节,进一步检查前列腺癌特异指标——前列腺特异抗原(PSA)。PSA升高,前列腺癌可能性很大;PSA正常,很大程度上可以确定是前列腺良性结节。
对于化验指标超标,建议增加其他相关化验指标作“进一步检查”。比如化验空腹血糖超过7mmol/L,需要复查及进一步做餐后2小时血糖、糖耐量等化验检查,以明确有无糖尿病。
对于化验指标超标,建议增加影像学技术检查作“进一步检查”。比如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明显升高,癌症可疑度非常大,需要做腹部的CT、肠镜等,以进一步明确有无消化道肿瘤。如果AFP明显升高,一定要进一步做肝脏超声检查。
首次异常——“再次复查”一些体检指标(如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等),容易受到各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超标”,如饮食、运动、药物、上夜班,甚至生理周期、医疗处理(如输液)、生活习惯等。如果体检指标轻度异常,应在排除上述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再检查一次。如果复检后恢复正常,就说明没有太大问题,尽可放心;如仍异常超标,则根据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或“定期动态观察”。
两次异常——“定期随访观察”指标一时“异常”不可怕,重要的是看变化趋势。如果经过复查,排除了各种“非疾病”因素所致,但又没有足以诊断疾病的其他证据,这个时候的建议往往是“定期随访观察”。如果异常指标慢慢接近正常参考值了,就是“好趋势”;如果继续恶化,就是“坏趋势”,应该高度警觉。
肿瘤标志物即使是轻微超标,也不能置之不理,为了彻底排除癌变早期的可能,需要隔一两个月就去复检,如果持续升高,就要怀疑是癌变在发展,如果一直没有明显升高,一般是良性病变。例如:慢性活动性肝炎AFP也升高,但是一般不会越来越高,如果越来越高,成几倍升高,就应该警惕肝炎演变成了肝癌。
由此可见,“随访”的过程,犹如对付一个证据不足的“可疑犯”,既不能立即逮捕又不能放任不管,于是跟踪监视,一旦证据确凿(有罪的证据或无罪的证据),才好决定是否予以“抓获归案”。因此,要重视体检报告中“定期随访观察”的建议,对异常指标不能“随而不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