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求是科技大奖的赢家们

又到了一年一度收获求是科技大奖的季节。

年9月18日,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求是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报告厅举行。求是基金会主席查懋声以及顾问杨振宁、孙家栋、施一公、刘北宪等参加了颁奖典礼,并为获奖人颁奖。

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得主是哈尔滨医院的张亭栋教授;由夏宁邵教授带领的厦门大学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研究团队获得“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则被授予焦雷、孔令欣、李雪明、石磊、王立铭、柏浩、丁显廷、马明明、沈渊、孙栩10位优秀的青年海归学者。

颁奖典礼后半场的PanelDiscussion由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主持,主题为“颠覆前路?科学家与创业者”。由王晓东、薛其坤、张远波、王立铭等4位科学家,以及BasebitTechnologies创始人陈恂参与,探讨国内科技界创业大潮波涛涌动的背景下,目前所推崇的创新、创业是否会与从事基础科研的科学家长期潜心钻研“大问题”产生冲突?怎样的素质与能力才能造就成功的创业者等话题。

颁奖典礼结束之后,基金会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量子革命·现代物理启示录”的求是未来论坛,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主持,潘建伟、杜江峰、薛其坤、谢心澄4位著名科学家,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一同对话现代物理学最活跃的研究前言领域之一——量子信息科学的若干原理、现象和应用,并将此作为casestudy研讨,一则让其他方向的与会科学家以及更广大的受众对此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前景、机遇和障碍有更直观的了解,二则藉此为切入点,讨论对科学家和创业者来说,技术/产业创新如何与基础研究相辅相成。

据悉,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及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部分以往求是奖获得者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共余人参加了本次庆典。

今年是求是奖颁奖的第22个年头。“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及家族于年在香港创立,是成立最早、最先进入到内地的基金会之一。“求是奖”的创办开国内科学大奖之先河,旨在通过奖助在科技领域上有成就的中国学者,推动国家的科技研究工作。从年至今,求是科技基金会已在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医学等科技领域,累计奖励了百位杰出科学家和青年科技英才。迄今累计颁发奖助金逾1.5亿元。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是基金会最重要的奖项,从年首次颁发起,在科教领域引起巨大反响,奖项自设立以来,基金会始终坚持“但看贡献,宁缺毋滥”的准则。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是基金会的另一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奖项。从年到年期间,共奖助了名杰出青年学者。年,基金会决定重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聚焦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旨在为中国一流大学引进海外最有发展潜力之青年学者提供帮助,致力为中国未来20年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领袖之才。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奖人:张亭栋

张亭栋,血液病专家,年出生于河北省吴桥县,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后曾在黑龙江中医学院西学中班、辽宁中医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此后任职于哈尔滨医院中医科,曾任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

张亭栋教授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含砒霜的制剂曾经在中外用于一些疾病,但长期以来不能确定砒霜单独用药能否治病、对什么疾病有确切的疗效。张亭栋教授与合作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对当地中医所使用的药方(砒霜、轻粉与蟾酥组成)进行细致的探索与研究。从年至年与合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并于上世纪90年代与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等单位进一步开展研究,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是药剂中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而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随后,国内血液学家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APL,临床治愈率达90%以上。

张亭栋的成就,是我国在单体化学药物方面得到世界公认的屈指可数的成就之一。他的发明通过与合作者的研究在年代后推广全国,其后推广到全世界,成为今天全球治疗APL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张亭栋教授亲自参与救治了0余名白血病患者,他发明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造福了中国和世界的白血病患者。

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获奖:

厦门大学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研究团队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黄守杰、俞海、李少伟、夏宁邵、张军、赵勤俭、葛胜祥、吴婷;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程通、罗文新、顾颖、郑子峥、袁权、陈毅歆)

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研究团队由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研究骨干组成。

团队自年由夏宁邵在厦门大学创建,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我国疫苗领域重要的创新团队。团队构建了贯穿疫苗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艺开发、质量控制、临床试验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较完整创新链条,在类病毒颗粒(VLP)疫苗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应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研制出重组VLP疫苗,在真核表达系统之外开辟了疫苗研制的新途径。基于这一独特技术体系,团队历时14年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重组戊肝疫苗并于年在我国上市,研制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系列多价重组VLP疫苗——HPV16/18二价疫苗、HPV6/11二价疫苗、HPV6/11/16/18/31/33/45/52/58九价疫苗,分别处于III期临床试验、I期临床试验和获得临床注册受理阶段。

团队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中国专利金奖(年)等奖项。现有“千人计划”人才1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8项、国(境)外发明专利授权19项,在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Lancet、Gut、Hepatology、PNAS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余篇。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柏浩,年出生,年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系获学士学位;年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年,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浙江大学“百人计划”,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柏浩主要从事仿生智能材料,特别是仿生界面材料、生物支架材料和结构材料的研究。与合作者一起系统研究了蜘蛛丝和仙人掌表面的定向集水性能,揭示了生物材料表面微结构与其浸润特性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制备开发了一系列模拟天然蜘蛛丝和仙人掌表面浸润特性的仿生智能界面材料。另外,通过对生物材料优异力学性能的仿生研究,发展了冰模板法和三维打印等方法,用于轻质、高强、增韧仿生结构材料和生物支架材料的开发,取得了多项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其代表性成果多次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NatureMaterials,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等学术期刊上,引用余次。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等荣誉。

丁显廷,年出生,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先后于和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机械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年-年在UCLA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做博士后。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丁显廷的研究领域为组合药物的优化和个体化医疗。通过组合药物对疾病表型的影响结合工程系统论的优化手段,研究药物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实现对多药物联合治疗的快速优化配伍。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4种传染病(HSV-1,HIV,TB和VSV),6种癌症(结肠直肠癌,结肠癌,肾癌,口腔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3种中药有效成分的再复方,1种人体胚胎干细胞培育,1种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骨和1种寄生虫防治。

目前担任美国比尔.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肺结核和艾滋病组合药物的临床研发”专项在中国地区主要负责人,中国科技部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等;担任7个国际期刊审稿人,1个SCI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焦雷,年出生,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年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基础分子科学中心任副教授。

其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于一价铑催化的新型环加成反应的发展、机理研究及其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博士论文获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期间获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开展钯催化的芳香氮杂环化合物区域选择性烷基化反应的新方法及机理研究。期间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吲哚以及吡咯的高选择性α位烷基化,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多个天然产物分子的全合成,于年获得ThiemeChemistryJournalsAward。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有机反应机理研究、机理研究指导的新反应、新催化剂设计以及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

孔令欣,年出生,年于英国牛津大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年至年于加拿大PerimeterInstitute任博士后。至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任博士后。年起任复旦大学研究员,同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孔令欣从事规范场论/引力场论对应(AdS/CFTCorrespondence)的研究,尤其是它在量子纠缠及量子信息学的应用。她同时对量子场量的基本结构,包括有关重整化群流及非平衡态的研究及其应用以及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态分类及相关的物理现象有极大的兴趣。她今年最为突出的成果,是与合作者首次探讨了AdS/CFTCorrespondence里引力高导数修正对所应对的场论纠缠熵的贡献。年中,她与合作者进一步发现场论中的纠缠熵所满足的不等式跟引力理论中的爱因斯坦方程有重要关联。这一发现对于最终理解量子引力的结构有重要的启示。

至今发表论文30余篇,共被引用多次。

李雪明,年出生,年和年分别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年归国,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年度“青年千人”计划。

李雪明长期从事(冷冻)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侧重于方法和技术方面,主要研究目标是提高冷冻电镜解析生物结构的分辨率。在过去的研究工作中,他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在Nature,NatureMethods和JSB等国际顶尖刊物和领域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他关于电子计数相机和电子显微像漂移纠正的突破性工作,将冷冻电镜中对中小分子复合物的结构解析能力从纳米级提高到了近原子分辨率级别,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冷冻电子显微学的应用前景,使冷冻电子显微学成为目前结构生物学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这一工作也直接促成了一系列重要蛋白复合物结构的解析。

李雪明同时致力于开发大通量自动化冷冻电子显微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及基于通用图形处理器(GPGPU)的并行计算研究。目前开发的多个方法和软件包已被国际上的众多电镜实验室所采用。

马明明,年出生,分别于和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至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明明在仿生智能材料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工作。博士工作期间,设计实现了一系列小分子诱导脂质体特异性融合的模型体系,阐明了脂质体融合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对研究细胞膜上的分子识别及其调控膜融合过程的机理有重要意义,并且为靶向药物输送载体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博士后工作期间,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对水分快速响应的聚合物材料,利用该材料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室温水汽蒸发驱动的全聚合物柔性发电机,能够从环境水分蒸发过程中收集能量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电能。迄今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9篇,申请美国专利2项。柔性发电机的相关工作发表在Science上,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评选为“MITBestof”。

沈渊,年出生,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同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于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信息与决策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渊主要从事信息系统和网络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成果集中于无线定位、协作型网络、网络信息融合和无线网络安全等方面,提出了网络空时协作的新架构来解决复杂环境下移动节点精确定位的难题、建立了网络定位信息动力的理论,并开发了高效的定位网络算法。因在协作定位网络方向做出了突出贡献,于年获得马可尼协会(MarconiSociety)青年学者奖。发表的论文荣获IEEE通信协会年FredW.Ellersick年度最佳杂志论文奖,并先后三次荣获IEEE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项。

石磊,年出生,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年-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纽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石磊的研究方向是细胞内的囊泡运输。其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在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JamesE.Rothman教授实验室进行,在此期间,对囊泡融合需要几个SNARE蛋白参与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索,通过建立新的体外模拟膜融合实验系统,比较不同数目SNARE蛋白的差异,解答了这一难题。该研究结果获得了同行的







































北京一般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青少年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vmnc.com/wahl/70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