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药绝对安全这些家庭常用中成药不

核心提示

昨日上午,湖南省“安全用药月”暨“安全用药大讲坛”系列科普活动在长沙拉开序幕。省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焕德教授指出,中国的公众有个认知的误区,认为中药和中成药是安全无毒的,可以大剂量的、长期服用。事实上,中药并不安全。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年)》收到的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9万余例次,其中严重报告例次,占5.1%。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1、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

2、鼻炎康片

3、复方丹参片(颗粒、胶囊、滴丸)

4、活血止痛散(胶囊)

5、清开灵颗粒(胶囊、片)

有人问中草药会引起肝损害吗?回答是肯定的。中药不但可以伤肝,且可引起多种肝损害,从仅有轻度肝功能化验异常到暴发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虽然目前尚不清楚中草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病率,但在过去的70多年里,人们发现全世界有多种植物含有肝脏毒性的生物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报道的能引起肝脏损害的单味中药就有50种之多,还不包括中成药及复方制剂,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约占药物性肝损害的30%。由此可见,中草药引起的肝脏损害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常见中药不良反应

在《黄帝内经》中首次指出“毒就是药,药就是毒”。这里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皇帝内经》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医院对年至年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有关专家提醒,由于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和有些企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

大黄

大黄已有余年的药用历史,在传统中药宝库中,是最古老、常用的药材。但是近日以大黄为君药的排毒养颜胶囊,被消费者告上法庭,原因是长期以美容为目的的服用导致了继发性便秘。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辞海》称,大黄含有多量鞣质,因此服用后会呈收敛作用;停药后,也往往会出现继发性便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认为,大黄的主要作用是消炎,也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绝对不能长期服用,这类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像毒品一样,会“成瘾”,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继发性便秘。

桔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报道,含桔梗的某复方桔梗片可导致心房纤颤。上述房颤发作可能与桔梗引发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窦房结功能抑制所致。

甘草

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性,气增而久,夭之田也。调和诸药的甘草制剂久服会导致低血钾、高血压和水肿等。

板蓝根

板蓝根制剂的长期服用会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血功能造成损伤。

鱼腥草

年6月,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通报,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引起死亡的病例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决定,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的各类注册申请。

云南白药

广州一位大学生因超剂量服用云南白药中毒致死更是让人惊心警惕,该学生因内服扶他林片而致胃出医院,主治医生给予云南白药内服,每次4克,一日3次。病人从中午12时到晚上10时共服云南白药大约11克,次日凌晨4时出现危象,经抢救无效(未采取任何云南白药中毒的解毒急救措施),病人昏迷5天后死亡。

云南白药使用说明书标示:每次0.25~0.5克,每日3~4次。每日用量超过2~4克时可引起中毒。而主治医生根本没有意识到云南白药有毒,导致超剂量给药,在病人出现中毒症状后也没有采取相应解毒措施,导致病人中毒身亡。

中国人为啥都知道西药有毒副作用?这与西方人的一个“愚蠢”习惯大有关系———他们总是把可能的毒副作用印在药瓶上,让患者一看便知。但我们的中药很“聪明”,极少这样做,尤其是那些虫草之类的,配方里可能连它们的成分都没有注明,患者上哪里去看?有些中药的毒副作用只写在《中药辞海》或《药品管理法》上,患者更难看到。相比之下,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的观念无形中又得到了加强。

二三类中成药最常被滥用

感冒类:板蓝根、感冒清热冲剂等。

医院药剂科中药房副主任医师杨毅恒告诉记者:“中医一般把感冒分为风热、风寒两种,而常用的感冒药也分为寒性、热性。用反了,不但对治疗没帮助,还会加重病情。

”比如感冒清热冲剂是治疗风寒感冒的,具有解表清热的功能,但如果因风热感冒而服用,就会加重病情。邱振文表示,很多人一感冒后就找出维C银翘片、感冒清热冲剂、板蓝根等一大堆感冒药混着吃,认为吃越多见效越快,但实际上这些感冒药通常都有至少两种以上的成分交叉重复,增大了药物过量的风险。吴红娟提醒,板蓝根药性苦寒,虚寒体质的患者多喝容易伤到脾胃,引起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祛火类: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等。

“上火”是我们常遇到的小毛病,不少人都喜欢吃中成药调理,只要一牙疼、出现上火的症状就买来牛黄解毒片吃,一些女性更是利用它的泄泻作用来通便减肥。

但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系教授常章富表示,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等清热解毒产品,都属苦寒药,中医辨证适用于实火上攻的症状,如果患者是由虚火或者心火引起的上火,那么服用这些药物就会导致身体更加亏虚,症状更明显。还有的患者为了能够迅速泻火解毒,会自行加大药量服用,但牛黄解毒片中含有雄黄,大量服用可影响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会出现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此外,服用此类药后往往会“泻”,耗损胃气,导致脾胃虚弱。

补益类:阿胶、六味地黄丸等。

在全民养生热潮的背景下,“补”已成为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常章富表示,大家在补之前要先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补,体质较强者就不宜补。只有清楚自己的体质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补益药。

比如,阿胶已成为不少女性进补的良方,虽然是妇科的上等良药,具有补血的功效,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阿胶性滋腻,脾胃虚弱的女性服用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胃部饱胀等症状。只要肾亏就吃“六味地黄丸”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不少人将它视为“补肾秘方”长期食用,但却感觉越补越虚,不仅原有的症状加重了,甚至还补出了胃肠不适的毛病。到医院“投诉”六味地黄丸的患者,多数是自己作为补品滥用造成的。六味地黄丸有非常明确的适应症,不能“瞎吃”,更不可像维生素一样每日服用。

三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

作为老百姓,怎么才能避免中药的毒性呢?专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由于中药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及总体毒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故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有:

1、药物的品种:中药有毒或无毒,有时受品种影响很大。

由于历史原因,中药中品种混乱的不少,有的就有几个或几十个品种,其中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有的有大毒,有的有小毒。如木通有不同的科属,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已证明有明显的肾毒性,而木通科的植物,如白木通、川木通等没有肾损害的报道。又如防己,有广防己、汉防己、粉防己等等。近年来,在比利时有人误把广防己当作粉防己用于减肥药中,在国际上引发了中草药肾病的轩然大波。

2.炮制:不少中药通过合理的炮制,可消除毒性,使“有毒”之品变为无毒之品。

消除毒性的炮制方法很多,传统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加热法、水漂法、制霜法及加辅料法等。如生半夏有毒,有刺激咽喉导致失音的副作用,通过~℃加热或白矾水浸泡,可消除这种“毒性”刺激;甘遂有毒,醋制可降低其毒性。相反有的药物若炮制不当,反可能增毒,如雄黄有毒,火煅则生成砒霜,使毒性剧增。

3.配伍:《本经·序例》云:“若有毒宜制,当用相畏、相杀者。”说明药物通过合理的配伍,可监制其某种毒性,使“有毒”变“无毒”,使“大毒”变“小毒”。

如甘草与附子同用,可减缓附子的毒性;槟榔与常山同用,可使常山的致吐作用减轻;大黄与巴豆同用,可监制巴豆辛热之“毒”;蜂蜜与乌头同用,可限制乌头的“毒性”;等等。文献记载,也有因配伍不当而产生毒性或增毒的,如十八反等。

4.剂型:由于药物的毒性成分及与其相制约或相对应而增毒的成分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如溶解度等,使其在不同的剂型如汤、丸、散、酊剂中,所显示的总毒性不同。

传统认为,毒药剂型以丸散为宜,实际上并不全面。这仅仅为了便于控制毒药服用剂量而已,而不能达到消除毒性的最终目的。因此,具体药物各有所宜,如使用生品乌头类药,用汤剂可使其毒性消除或减弱,而用散剂或酊剂则毒性不减。这是因为这类药所含的有毒成份-乌头碱为酯型生物碱,水煎煮时易被水解,生成毒性较弱的单酯型乌头次碱,(毒性为乌头碱的1/~1/)和毒性极小、甚至于无毒的胺醇类乌头原碱(毒性为乌头碱的1/~1/0)。近年有因服用含乌头的小活络丹而致中毒的报道,原因即此。

5.煎法:煎煮时间的长短对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也有影响,如前述含乌头碱的乌头等药,先下久煎,则能使其毒性大减或消除。

临床用乌头、附子等强调先下久煎,原因即此。若煎煮时间不够,所含乌头碱未被分解为毒性较小或接近无毒的乌头次碱或乌头原碱,即可毒害人体,甚至毙命。临床常有报道因用大量附子与鸡炖食而中毒死亡。然而,有的中药久煎则能增加毒性,如山豆根等。

6.服法:服药方法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影响药物的有毒与无毒。

因为合理的服药方法能有效地控制药物的剂量。对“有毒”之药,若按合理的方法服用,就等于从剂量上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从而消除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收化害为利之效。反之,即助纣为虐,造成严重后果。中草药常需要自己煎制,如不按医嘱执行可能会致命。一些患者未明白这个道理,造成惨痛教训的也不少。在急诊科常遇见这样的病例,如一患者,因两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年余,请医生诊治,嘱用马钱子60克,黄酒克,浸泡七天后服用,每次半酒盅(10克)。但患者不知马钱子有剧毒,又求治心切,遂于药酒泡好后的当晚十一时许,一次服下6酒盅(约60克),2小时后出现头晕、头痛、全身紧束、烦躁不眠等不良反应,拖到次日凌晨病情加重,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不省人事,送医院抢救无效,当日下午死亡。

7.体质:人的体质对中药的有毒无毒也有很大影响。

首先由于人体有高矮、胖瘦、年龄、性别及体质强弱之区别,承受药物的最大治疗量也有差别,从而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敏感度不同。近年来,有关龙胆泻肝丸引起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并不是所有服用龙胆泻肝丸的患者都发生肾功能衰竭,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其次,机体处于健康与病态下,肝肾等解毒器官有无病变,对药的耐受量也不一样。如人参,若用与气虚欲脱的抢救,以15~30克煎汤频频灌服,也不会毒害人体;若一次量用于基本健康的老年人保健,就会对人体造成毒害了,此时人参由“无毒”转为“有毒”。

再者,有的人属过敏体质,对常用无毒的中药也会特别敏感,只要在所服的药方或成药中有这味敏感药,即可出现过敏反应,导致皮疹、腹泻、心悸等。此时这味无毒的中药,对他来说即为有毒之品了。对此,近年临床报道较多,涉及的药物有丹参、百合、防风、牡蛎、芍药等。

此外,药材的产地、保管(如霉变)及农药或工业污染等,对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安全用药五原则

在多达上千种的中成药已经成为家庭药箱中的必备品之后,面对越发严重的滥用与错用现象,多位专家给出了用好中成药的原则。

  

注意中成药中的西药成分,避免叠加用药。

邱振文表示,目前我国约有多种中成药中含有西药成分,虽然比例不大,但很多老百姓缺少专业经验,不了解药物成分,容易与西药叠加服用,造成严重不良反应。比如常见的抗感冒药中多含对乙酰氨基酚和扑尔敏,降糖药中多含格列本脲,止咳平喘药中多含麻黄碱等。杨毅恒告诉记者,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消渴丸就是含有西药格列本脲的中成药,但有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里面含有西药成分,随意与其他降糖西药合用,甚至加大用量,就会出现血糖过低等严重不良反应。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药。

“虽然大部分中成药是非处方药,老百姓在药房买起来很方便,但为了能够‘因材施症’,应尽量在专业中医或者有过中医培训经历的药剂师指导下,进行规范选药、用药。”吴红娟告诉记者。

吃中成药要做到“中病即止”。

杨毅恒特别提醒,除了一些治疗慢性病或者补益类的中成药可以在医嘱下吃一阶段外,大部分疾病在病情好转后,都要立即停药,不可长期服用。有些药的毒性虽小,但长期蓄积可致中毒。“龙胆泻肝丸”就是典型例子,它在治疗上有着很好的疗效,但长期服用会导致毒素积累,会对肝肾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读懂药品说明书。

拿到中成药后,首先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该药的特殊服用禁忌、饮食禁忌、对症人群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症状,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吃药。

避免经验用药。

吴红娟表示,很多人会凭借别人的推荐、对药名的简单理解以及以往的亲身经验自己当起“医生”,甚至私自增加用药量。但因为体质、患病原因、具体症状的不同,在用药方面要特别注意,否则会出现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的效果。

湖南省药品审评认证与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陈光建博士介绍,在用药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很多因素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患者可以咨询医生或药物销售人员。如果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要停止服用可疑药品,并向医生咨询。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个人发现药品的可疑不良反应,可以拨打热线,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本文来源:长沙晚报

                      浏阳工会

做职工最爱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vmnc.com/ways/136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