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村庄,夜晚来得很早,晚上七点以后,街上慢慢变得宁静而空旷。
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上镇村,空气中炊烟的味道还没散尽,农家院里的灯光就开始渐次熄灭,这个常住人口超过人的村子,早早地入睡了。
航拍平谷区镇罗营镇上镇村。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68岁的刘俊发忙完地里的活儿,又走访了几位村里的老人,他是一位互助养老的志愿者,平时还要为那些生病、残疾、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服务。
互助养老是镇罗营镇于年开始试点的一项农村养老措施,旨在改善老龄化的村庄中村民养老问题。目前已建立了生活、医疗、文化等多方面的村民互助机制。
二十大后,互助养老的探索,有了新的依托。二十大报告中“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等内容,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平谷区镇罗营镇上镇村一景。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一场大病,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一排排干枯的玉米秆直挺挺地矗立在山坡上,收完玉米后,农民会砍倒秸秆,整理土地,等待来年的播种。但今年,这片玉米地可能等不来整地的人了。
年9月12日早晨,上镇村村民张荣贵忽然倒在自家的卫生间里,那几天,他正在打核桃。张荣贵是上镇村村民,种了10多亩玉米,养着20多只羊,几十只鸡,种着多棵树。
站在张荣贵家的玉米地里,村里的妇女主任赵秀明说,收玉米的时候,村里15个志愿者,帮助张荣贵家收完了10多亩玉米。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9月11日,张荣贵打了一天核桃,这些核桃是山里的老品种,厚皮,难处理,但味道不错,大部分都用来榨油。12日早晨,他原本打算继续打核桃,却因为突发的脑梗倒下了。
村里人把张医院,医院,前前后后两个多月,花了20多万,但张荣贵并没有好起来,只能回家养着,靠流食维持生命,他全身几乎不会动,也不能说话,只能发出最简单的声音。
在上镇村,张荣贵是公认最勤劳的人之一,这个57岁的汉子,在山坡上种树、养殖,靠着一己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他养过猪,养过牛,后来主要养羊、养鸡,还种着村里人不种的10多亩山坡地,10多亩玉米,可以让他的羊群在冬天不用购买饲料。
在张荣贵家门口,他的妻子刘海荣(左一)和赵秀明站在志愿者帮忙收回来的玉米前。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张荣贵的儿子在市区打工,6岁的孙子还不太会说话,在一家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儿子一家收入不高,还要照顾生病的孙子,负担同样很大。圈里的羊,地里的粮食和果树,是这一家人艰难生活中的希望。张荣贵倒下后,一家人的天,忽然就塌了。
疾病,对一个农村家庭的打击,比任何事情都大。回家休养的张荣贵,需要专人照顾,他的妻子刘海荣,也被绑在了家里,所有的一切都停摆了,树上的核桃、栗子没人打,地里的玉米没人收,就连圈里的羊,都没人放了,刘海荣把20多只羊打包卖了,其余的则无力处理。
9月12日,张荣贵因突发的脑梗病倒了,他的妻子刘海荣(左二)每天没日没夜照顾着他。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老龄村庄,疾病是最大的难关
上镇村是一个大村,户籍人口多人,常住人口超过人,和大多数山里的村庄一样,上镇村面临着人口严重老龄化的问题。常住的多人中,60岁以上的就有多人,超过一半。其余的人,也大多四五十岁了。
村里几个老人靠着墙坐着晒太阳。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对留守的老人来说,在还可以劳动的时候,几乎不需要太多的帮助,刘俊发一个人照顾着山上山下的多棵树,一年也有1万左右的收入。63岁的刘德旺,听力不好,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仍种着两亩多玉米,秋天的时候,和妻子两个人,把几千斤玉米掰下来,用电动三轮车拉回家,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院子里。
但疾病,是绕不过去的难关。年9月,76岁的刘振兴查出肺癌,做了手术后,几乎失去了全部的劳动能力。在几年前,刘振兴就因为前列腺疾病,一直插着管生活,医院换一次管,肺癌就是换管的时候查出来的,那一次,他没能回家,医院做手术。
很长时间里,刘振兴都是一个人在村里生活,他的妻子去世多年,两个女儿在外工作,尽管插着管,他仍把自己的小院整理得干干净净,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小块菜地。
肺癌手术以后,所有的一切都停下了,这个多年来独自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的老人,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在上镇村村委会的一间活动室中,墙上贴着一张巨幅图表,图表中标明了村里位60岁以上老人的具体位置和情况。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中,健康的有人,重残33人,失能失智17人,还有介护、介助、需要巡视探访等不同情况的老人。
另一张类似的图表上,整个上镇村被划分成了11个网格,每一个网格中,每一家人的姓名、现状等都列在其中。其中,有4个特殊的网格,都有需要帮助的老人,也有负责帮扶的人,他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