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而《孟河医派名家张继泽临证经验集锦》这一剑,李宗庭从年开始磨起,之后又有陈四清、张挹芳、沈佳、王玉兰等20余位孟河医派弟子的加入,终于在年2月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在南京出版了。
孟河医派发源于明末清初的常州孟河古镇,绵延传承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是一个医科门类齐全、学术精湛、传承有序、名家辈出、医德高尚、誉满四海的中国最有响力的中医流派之一。正如电视剧《老中医》中翁泉海的原型--丁甘仁在其《诊余集》序中所言“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
孟河医派的渊源可追溯至东晋三国时期的葛洪,葛洪为东晋道家、炼丹家、医药学家,江苏茅山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从其《肘后方》中研制出青蒿素,年为中国首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明熹宗天启元年在镇江为官的费尚有为避党争,举家离开镇江,迁居孟河,隐于岐黄,开创孟河医派先河。
孟河医派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杰出代表,其中费伯雄在咸丰、同治年间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而盛名,曾用鱼腥草为道光太后治肺痈,用西洋参、玉蝴蝶、安南子、霍石斛等为道光治失音痊愈,道光皇帝赐匾额“是活国手”及"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大红冷金对联一副;马培之曾应诏进宫治愈慈禧太后病患,而获“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之赞;巢崇山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部分医案被收入《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丁甘仁年在上海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创中医现代教育之先河,孙中山大总统特赠“博施济众”匾额。
晚清至民初,孟河医家不断向外发展,马培之晚年赴苏州,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马氏弟子贺季衡、邓星伯返丹阳、无锡,法家至宜兴与武进雪堰桥等地均著声当地。孟河医派目前弟子、门生、传人至少在两千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和港澳与世界各地。年首届30位国医大师中就有朱良春、陆广莘、裘沛然、颜正华、颜德馨5位孟河医派学家入选。
医院名医堂高级专家张继泽教授今年已96岁,是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至今仍然诊病疗疾、授业解惑。
中医是历经几千年传承的实践医学,历代名医辈出,形成了不少特色明显的学术流派。孟河医派发源于明清时期的常州孟河一带,费、马、巢、丁四大家各有千秋,又擅于互相渗透、博采众长,终创下了“吴门医派甲天下,孟河医派冠吴中”的盛誉。《孟河医派名家张继泽临证经验集锦》专门总结汇编了张继泽本人的理论观点、辨证论治规律、临床治疗特色、处方用药的经验,及治疗疾病时的情志、饮食、起居等注意事项,其目的一是抛砖引玉,与同道中人相互切磋交流、取长补短;二是为了传承孟河医派学术特色,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目录
第一章医术人生
一、幼患怪病,立志学医
二、三入院校,融通中西
三、召集同行,光大中医
四、带队唐山,抗震救灾
五、研究家学,得父真传
六、专攻脾胃,旁猎杂症
七、医德高尚,擅长怡养
八、矢志孟河,永传不替
第二章脾胃病辨治总纲
一、脾胃病基本生理与病理
二、脾胃病临床证候辨别
三、中虚气滞夹寒是慢性胃病的主要病机
四、调和肝胃(脾)是脾胃病又一治疗大法
五、脾胃病常用药对、尖药或队药经验
六、治疗慢性胃病四大验方
七、调理气血方法在脾胃病的运用
八、辨治与修身养性的结合
第三章辨治脾胃病经验及验案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胆汁反流性胃炎
四、慢性结肠炎
五、肠易激综合征
六、便秘
七、消化性溃疡
八、大肠癌
第四章膏滋方
一、膏滋方简介
二、膏滋方治疗经验及验案
第五章辨治杂病经验及验案
一、眩晕--从本虚标实论治
二、精神分裂症--新鲜蚯蚓
三、耳鸣--从脾肾调理治疗
四、头痛--家传验方
五、脑干肿瘤--从风痰阻络辨治
六、咯血--从气火偏旺辨治
七、口疮--从脾胃辨治
八、痤疮--肺与大肠相表里
九、哮喘
十、心肺病症--母子关系
十一、反流性食管炎--柴胡利胆饮
十二、糖尿病--本虚标实
十三、噎膈--硇砂、东风丸
十四、大肠息肉--从痰、湿、气、瘀辨治
十五、痰饮--苓桂术甘汤
十六、胆囊炎--疏肝利胆
十七、失眠--酸枣仁
十八、前列腺肥大症--辨治七法
十九、虚劳--从脾胃辨治
二十、妇科病
二十一、产后病--疏肝解郁理气安神
第六章扫尘医话
一、善治脾胃者可安五脏
二、食补不如神补
三、小议失眠
四、坚持运动人长寿
五、多食之人有五患
六、冬令进补有讲究
七、中虚不壅补,巧用运与升
八、柔润不腻滞,理气毋伤阴
九、中病宜即止,通而不耗正
十、一病必有一药治
十一、怪病多痰及二陈汤的运用
十二、七情配伍药效增
陈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