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青光眼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居全球致盲性眼病的第2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最常见的类型,占青光眼发病率的60%~70%。此外,青光眼作为一种多因素性视神经病变,其特征在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其轴突的进行性病变导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进而出现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和视野丧失。
01了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知识,眼内压升高属于危险因素之一
1、概述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眼内压(IOP)升高是青光眼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即使IOP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仍会继续进展。大量青光眼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视野严重受损甚至失明,这与过度依赖IOP来衡量治疗的充分性不无关系。
鉴别青光眼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改变在青光眼的早期诊疗及临床进程的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除IOP的监测外,临床上,尚需各种仪器辅助进行功能性及结构性检查,以便尽早发现病情进展。
此外,由于视野是一项心理物理学检查,存在波动性,而且视野缺损越严重,波动性越大。者为通过随访视野判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情进展带来了困难。由于这种视野丧失是不可逆的,又加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病变的进展差异较大,早期识别疾病进展及对进展速度的了解对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诊断
众所周知,视野检查被认为是青光眼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近年来的各项研究发现,在发现视野缺损之前,已发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薄。在自动视野计能检测到视野缺损的最小暗点之前,已经存在30%~50%的RGC丢失。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可以有效反映RGC的数量,我们可以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从侧面预估RGC的存活数量,基于此,可以了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结构性变化。
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更加及时地发现患者的病情进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每3-6月一次规律的视野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测量。事实上,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患者的结构和功能变化都是不同的,因此,所需的检查频率也不完全一致。
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病情改变的患者,继续保持原有的检查频率,极有可能导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进展或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患者依从性的降低。既往已有研究表明,视野的进展是线性的,然而这种线性变化在不同基线视野缺损程度下是不同的,轻度最快,中度次之,重度最慢。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测量在判断青光眼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视野计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测在青光眼病情分级方面并不一致,二者可以反映青光眼性损伤的不同特征。因此,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使临床更加准确高效随访青光眼患者成为可能。在不同程度基线视野缺损情况下,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存在差异。但其并未进一步研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具体变化趋势。
3、视野损害进展的相关因素
可能对于老年人来说,各种器官功能及血管功能等的退化,使得神经节细胞对损伤的抵抗力进一步减弱,高龄患者更易出现视野损害进展。而对于中青年患者,视野损害进展则可能与年龄无关。前列腺素类降眼压药物广泛应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通过不同前列腺素类药物降眼压效果的研究,发现使用前后眼压下降幅度为19.0%~19.9%。
与单纯使用降眼压药物相比,手术的降眼压效果更佳,且神经功能可部分恢复。部分研究者认为,青光眼滤过术后,随着眼压下降,部分对高眼压耐受性强的区域,神经功能易恢复,但随着随访年限延长,视野可能有恶化趋势。
也就是说,手术后视野可部分恢复,但只局限于术后短时间内,随着时间延长,手术对其结构和功能已基本不存在影响。因此,本研究中视野损害进展与手术无关,主要是因为随访基线已为术后3月以上,甚至更久,手术对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基本不存在。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重点